Menu
EN NL

文旅活动

江苏运河文化之旅-第一站:苏州 “悠扬运河、天堂苏州”(上)

2001/11/09
海牙中国文化中心

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,串连起一条南北向的经济带和文化带,承载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。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,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,以其特定的地理、人文环境,含英咀华、钟灵毓秀,串连吴文化、淮扬文化、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,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江苏运河文化。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个城市,在大运河的滋润下形成了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。

为了更好地向荷兰民众展示‘流动的文化’‘活态的文化’,依托运河文化资源,讲好大运河文化的江苏故事,海牙中国文化中心联合爱涛文化集团,携手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扬州、淮安、宿迁、连云港等多家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(院),推出《运河之滨的典藏文化》系列线上展,紧扣运河文化和运河沿线城市特色,用文物精品讲述运河开凿对人口迁徙、经贸往来、科技交流、宗教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、文化艺术的影响,展示大运河各个时期的发展特色和城市文明,多角度、多侧面直观展示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居民带来的美好生活,全方位解读运河承载的历史故事和灿烂文明。
 

第一站| 苏州“悠扬运河、天堂苏州”

 

大运河苏州段是江南运河最早开挖的运河段落之一,千余年中承担了漕运、海内外商品运输等重任。唐宋时期,苏州是漕粮的重要产地;明清时期,苏州是漕粮的重要征集地和起运地。苏州古城自宋代以来形成的“三横四直”的主干河道系统存留至今。苏州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陆并行、河街相邻的城市布局,并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。
 

 

第一组 贯通南北 运河要冲

隋唐时期,苏州地处运河要冲,经济地位日渐上升。在苏州的平门城墙、五子山、横塘、娄葑等地都有该时期的墓葬发现,出土遗物带有两京风格,体现南北文化交融。
 

 

01.《京杭大运河图卷》



清·《京杭大运河图卷》  
纵25.0厘米 横652.4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
 

纸本,彩绘,经折装。此图卷首起自京师,卷尾止于绍兴府,重点绘制运道沿途的州县、山峦、湖泊、河流、名胜等地物。图幅整体绘制精美,手法简洁。

02.陶牵马胡人佣


唐·陶牵马胡人佣
马长54.5厘米 胡人俑高39.5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
 

此组胡人俑,人、马均为红陶合范制成。胡人高鼻深目,头戴幞头,身着翻领紧袖长衫,腰扎革带,脚穿高腰皮靴,一手侧向伸出,一手置于胸前作牵马状。马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上,鞍鞯齐全,头部较小,丰胸肥臀,是典型的突厥马形象。

03.陶乐舞俑



唐·陶乐舞俑
坐俑高 20.8厘米 立俑高 32.5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
 

红陶,合范制成。均头梳高警,身着及地长裙。坐俑着半臂,正在演奏琵琶等乐器。立俑着帔帛,双手合抱于胸,似在聆听美妙的音乐。

04.三彩鸳鸯扁壶
 

唐·三彩鸳鸯扁壶
高15.8厘米 宽11.7厘米 厚6.9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娄葑新生三队出土
 

杯形口,截面呈橄榄形,厚唇,长颈内收,腹扁鼓,假圈足外撇,肩有二鸳鸯系。正、背两面腹部饰模印宝相花。白胎。施黄褐、绿、白三色釉彩,假圈足无釉,釉色明亮清澈,略有剥落。
 

第二组 水巷阡陌 运河胜景

运河滋养着苏州古城,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带。吴门望亭、巍巍虎丘塔、枫桥夜泊、水陆盘门、石湖五堤、宝带桥、垂虹桥等沿岸胜景,自古为人称道,形成独特的苏州运河地标。
 

01. 秘色瓷莲花碗


五代·秘色瓷莲花碗
碗高8.9厘米 口径13.9厘米 盏托高6.6厘米
口径14.9厘米 底径9.3厘米 通高13.5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出土
 

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。碗为直口深腹圈足,盏托形状如豆,盘口外翻,束腰,圈足外撇。碗身外壁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,如浅浮雕状凸起,构思巧妙,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。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,细腻致密,颗粒均匀纯净。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,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,被认为是五代、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。

02.真珠舍利宝幢


北宋·真珠舍利宝幢
高122.6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盘门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出土
 

出土时,宝幢置于两重木函之中,黑色外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:“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”。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,分须弥座、佛宫、刹三个部分。须弥座呈八边形,下有双层方涩,向上弧状收束。中间分置银狮、半圆雕供养人及木狮。须弥座上周置勾栏,内作大海,须弥山从中耸起,一条满身缀珠的九头龙在山与海之间盘旋。海面升起八朵木制祥云,云头分别站木雕四天王、四天女。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,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守卫。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,分别以真、草、隶、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,及梵语“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”,意即“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”。 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清色葫芦形瓷瓶及两张雕版印《大隋求陀罗尼》。幢顶的佛龛内置一尊木雕趺坐佛祖像。佛宫外有八根殿柱,柱上承八角形斗拱梁房殿顶及戗角。殿顶又设漆龛,内盛金质宝瓶。华龛上罩一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,盖上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。 华盖上部为刹,以白玉、水晶及金银制成。八条银链从刹上垂下并与华盖八角相连。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.4厘米的大水晶球,球两侧用银丝缠绕,金光闪闪,意示“佛光普照”。 真珠舍利宝幢,选材名贵,构思独特,造型优美,综合了当时木雕、描金、玉雕、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,整个宝幢共用珍珠四万余颗,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,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。

03.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内木函


北宋·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内木函
高123厘米 宽42.5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  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出土
 

1978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,真珠舍利宝幢就安放在这只内木函中。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,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。在它内壁书有“大中祥符六年(1013年)四月十八日记”字样,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,为罕见的宋画精品。四天王像比例均匀,面部表情夸张,形象生动,气势雄壮。丰富的天然色彩,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。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,笔墨浑厚雄健,用柳叶描法,线条生动流畅,富有变化,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。

04.文徵明《三绝图卷》


明·《三绝图卷》 
内纵911.8厘米、横30.5厘米
外纵156.3厘米、横30.5厘米 
苏州博物馆藏
 

文徵明(1470-1559年),初名壁,字徵明,后改字徵仲,号衡山居士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曾任翰林院待诏。习诗文于吴宽,学书于李应祯,画则师从沈周。工书法,尤精绘画,与沈周齐名,画史并尊为吴派宗师,为明四家之一。《三绝图卷》上半卷绘延伸入水的上方山,下半卷绘石湖水景,卷后有作者题写的三首“石湖诗”,是集诗书画为一体全情描绘石湖胜景的艺术精品。

05.文嘉《垂虹亭图卷》


明·《垂虹亭图卷》  
内纵31.8厘米、横106.5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
 

文嘉(1501-1583年),字休承,号文水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文徵明次子。继承家学,工小楷,善画山水,笔法清脆,颇近倪瓒,着色山水,具幽淡之致,间仿王蒙皴染,亦颇秀润,兼作花卉。精于鉴别古书画。此卷画吴江八景之垂虹亭桥景色。长桥横亘,水天寥廓,云山烟树,风帆沙鸟,意境之悠,令人神往。构图平远,笔法简练疏秀。作于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文嘉时年四十一岁。

特别鸣谢:爱涛文化集团,苏州博物馆

-活动日历

© 2023 海牙中国文化中心  |  隐私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