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EN NL

文旅活动

江苏运河文化之旅-第二站:江南水弄堂 无锡 (下)

2001/12/03
海牙中国文化中心

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,串连起一条南北向的经济带和文化带,承载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。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,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,以其特定的地理、人文环境,含英咀华、钟灵毓秀,串连吴文化、淮扬文化、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,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江苏运河文化。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个城市,在大运河的滋润下形成了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。

为了更好地向荷兰民众展示‘流动的文化’‘活态的文化’,依托运河文化资源,讲好大运河文化的江苏故事,海牙中国文化中心联合爱涛文化集团,携手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扬州、淮安、宿迁、连云港等多家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(院),推出《运河之滨的典藏文化》系列线上展,紧扣运河文化和运河沿线城市特色,用文物精品讲述运河开凿对人口迁徙、经贸往来、科技交流、宗教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、文化艺术的影响,展示大运河各个时期的发展特色和城市文明,多角度、多侧面直观展示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居民带来的美好生活,全方位解读运河承载的历史故事和灿烂文明。
 

07. 元·春水玉带扣


元·春水玉带扣
钩长7.4厘米,宽2厘米,高2.4厘米
环长8.3厘米,宽6.7厘米,厚2.2厘米
无锡博物院藏
 

元春水玉带扣,由钩和环两部分组成,国家一级文物。

这件春水玉带扣于无锡市南郊尧歌里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,白玉质,玉质温润,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,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。环呈椭圆形,中部微微凸起,底部有扁环衬托,雕刻“春水”图案。所谓“春水”,是指辽、金、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时,以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。这件玉带扣以水、荷、芦苇等为背景,上方一只海东青正在寻找猎物,下方一只天鹅惊慌失措地潜入荷塘中隐藏,图案的整体设计,表现出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。这件玉器一反常见的春水玉以海东青啄天鹅的表现手法,而是刻画了海东青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,抓住了双方最佳的情态瞬间,形神兼备,极富艺术感染力。钩呈琵琶状,钩头扁平宽,以阴刻荷花、莲蓬为饰,腹上镂雕荷莲水草纹,背部为一桥型纽,长方形孔。其工艺及风格与春水玉环基本一致。

从制作工艺来看,此件春水玉带扣共分四层,纹饰丰富,采用了浅雕、深雕、镂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;以粗线条为主,动物羽毛、叶子脉络等刻以细阴线,而草卉等都以粗线条的深雕法琢制。玉器背部留有较明显的砣碾痕,棱角锋利,使线条更显质朴、硬朗、浑厚,给人以布局合理、匀称、毫不做作的感觉,是同类题材中的精品。

玉带扣是中国古代男子腰带上的束带用具,分为官服玉带和便服玉带。官服玉带一般用于正式场合,是在革带上或是裱的较硬丝的绢带上装上带銙。官服玉带自汉始,到唐代已形成正式的玉带制度,它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便服玉带主要是文人士大夫燕居之际日常便服所用,是在软的丝带或是绦带的两端缝上钩环。便服腰带佩玉也有规定,它是官方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,但到宋元时期,玉器逐渐世俗化,贵族士大夫生活中将玉钩环缝在丝绦带上已相当普遍。这件春水玉带扣便属此类,仔细观察在这件“春水”玉环,便可发现在天鹅口部右下的莲花茎上以及海东青近环边缘均有“V”形穿孔,当时用于缝缀丝、绦带之用,所以这类玉环也有人称之为绦环。

元春水玉带扣,设计之巧妙,雕刻之精细,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。它的钩、环相扣形制是目前所见全国唯一的一套出土标准器,也是鉴定同类玉器的重要参考。
 

08.元·如意云纹圆银盒



元·如意云纹银盒
高5.2厘米,直径14.5厘米
无锡博物院藏  无锡市南郊尧歌里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
 

国家二级文物。器型扁圆,盖边缘呈弧形,子母口扣合,平底无圈足。在盒盖和外壁模压捶打出花卉纹和如意云纹——盖中心一规整的四出花卉纹,围绕其周围的是如意云纹,第一层 4朵、第二层8朵,第三层12朵,呈放射状布局。这种凹凸有致的如意云纹是宋元时期漆盒和银盒中较为流行图案,如福建茶园山宋墓出土的漆奁和银盒。盒底部中央分两排压印:“蓧桥东  陈铺造”的铭文,铭文后带花押,据此可知此盒出自私营工匠之手。
 

09.元·山形石笔架



元·山形石笔架
宽21厘米,厚3.6厘米,高8厘米,重450克
无锡博物院藏
 

国家二级文物。这件笔架是1978年3月于无锡郊区广益公社征集而来。笔架通体素黑,为楚石质地,看似朴拙,却不失自然巧妙。笔架整体为远山造型,群山中间高两边渐低,高低错落,不下数十座山头。从正面看,在层峦叠嶂的远山中,有茂盛苍翠的树木,亭台楼阁,半掩半露,群山下是涌动的流水,一艘船正从山中驶出。笔架的背面十分细致地刻画了两层的楼阁和繁茂的树木,亭台栏杆的纹饰和树木的纹理都清晰可见。流畅的线条、巧妙的布局将前后分层,产生了空间上的纵深,构建出群山交错,深山藏古寺的意境。笔架正反面纹饰造型完美的合为一体,相互呼应,俨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。有些山峦的边缘十分圆润且泛着油亮的光泽,显示出岁月的沧桑和长期摩挲使用之痕。

笔架,也叫笔格、笔搁,古代文房用具,供人们在书写、作画间隙构思或稍作休息时用于搁置毛笔,使笔尖不受磨损,也防止毛笔滚动滑落污了书画,质地有玉、瓷、木、石等。在我国五代时期就有了镂空的石笔架,此后笔架迅速发展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必备之物,因样式不同,又分为笔山、笔床、笔枕和笔悬。这件笔架因整体造型为多峰山,也可称为笔山,一尊笔山就像是一件立体的书画作品,不仅具有搁笔的实用功能,还兼顾鉴赏的审美功用,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对于器物制作的渗透。

自唐以来文人即有山石之好,宋元时期,用天然巧石做笔架已成为一种时尚,文人相酬也十分流行赠送笔架。无锡博物院藏的这件山形石笔架堪称笔架中的翘楚之作,它集朴拙与精巧一体,置之案头清远简淡,是为不可多得的文房之宝。
 

10. 清乾隆八年·无锡县永禁漕船违例停泊碑


清乾隆八年·无锡县永禁漕船违例停泊碑
140×69 cm
现址:无锡碑刻陈列馆
 

无锡县因漕船违例停泊西吊桥澄清巷口,阻塞河道,居民被扰而立石永禁。反映了当时河道拥挤,河运繁忙的景象,是一方重要的无锡地方史料碑刻。
 

11. 清·拓文待诏行书疏凿吕梁洪记册



清·拓文待诏行书疏凿吕梁洪记册
31.8×17cm
无锡博物院藏  1987年周道振先生捐赠


此本册页计十九开,另有引首二开,为史聿光篆书“疏凿吕梁洪记”,后有周道振跋。

石碑现存江苏省徐州市东南凤冠山,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,碑文《疏凿吕梁洪记》为明代徐阶撰写,韩邦奇篆额,文征明书丹。

明代的吕梁为南北交通要道,南方的大批粮物经此运往京城,但吕梁地势险恶,许多船只在此触礁翻沉。唐宋两代虽对吕梁洪进行过疏浚,但均未根治,直到明嘉靖年间,河西岸开凿一条长达40余里的水道,并修建了石闸,凿平了吕梁洪中的怪石,才使过往船只得以安全通航。《疏凿吕梁洪记》碑,叙述了明嘉靖甲辰(1544年)都水主事陈洪范修建吕梁洪的经过,碑文为文徵明所书,本册为清拓,既有史料价值,又有艺术价值。
 

12. 清咸丰八年·锡金两县申禁县吏派办漕粮碑
 

清咸丰八年·锡金两县申禁县吏派办漕粮碑
137×66 cm
现址:无锡碑刻陈列馆


因米行商人联名控告县吏派办漕粮,牙行不胜赔累,锡金两县奉文申禁。反映了官府差役勒索商民,贪得无厌的恶性,是一方重要的无锡地方史料碑刻。
 

13. 民国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红、绿“兵船”牌面粉样袋




民国·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红、绿“兵船”牌面粉样袋
长14cm,宽8.5cm
无锡博物院藏


茂新面粉厂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、荣德生等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,是荣氏家族创办得最早的企业,原名保兴面粉厂,后改称茂新面粉厂,又更名为茂新第一面粉厂。生产的“兵船牌”面粉当时享誉全国,还曾远销英、法等国及南洋各地。

1923年5月,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成立不久,于当年5月颁布了《商标法》、《商标法施行细则》。茂新面粉厂率先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,以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1910年就开始使用的、声誉卓著的“兵船”牌商标。这是我国第一个以《商标法》核准注册的商标。

图中是茂新面粉厂红、绿两种“兵船”拍面粉的样袋。
 

特别鸣谢:爱涛文化集团,无锡博物院

-活动日历

© 2023 海牙中国文化中心  |  隐私条款